经典散文:一个民族的尊严(38)
大河灯魂
但凡凤台人,鲜见不擅花鼓灯者。花鼓灯已成为古城凤台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,其分布之广,参与人员之众,影响之深,即便是在沿淮的花鼓灯流行区域也实属罕见。
清末民初,花鼓灯在凤台有四五个分布区,组合了数以百计的花鼓灯班社。每逢春会、庙会,花鼓灯班社便集结在茅仙洞、四顶山、赵家古堆等春会、庙会的举办地,热热闹闹地表演好几天,烘托节会期间的欢乐气氛,彼此进行艺术交流。
除春会、庙会外,风台于近代还举办过三次大规模的花鼓灯艺术活动。一是,辛亥革命胜利,神州沸腾,举国欢庆。淮上军队张榜告示,要求各地集会以示庆祝。凤台县的花鼓灯班社全部汇集在了县城和较大的集市上。花鼓灯艺人翩翩起舞,引吭高歌。欢腾的锣鼓响彻大地,数天之内绵绵不绝。二是,在1932年,凤台县西部的尚塘集开展“抵灯”活动。活动由民间举办,初始规模一般,未曾料到会惊动周围数县。凤台县的花鼓灯班,各自披挂上阵自不待说,连颍上、怀远的花鼓灯班社也闻风而动,纷纷发兵而来。一时间,四十多个花鼓灯班社,四百多名花鼓灯艺人,浩浩荡荡,聚会尚塘,整整竞技四天四夜,观众成千上万,可谓盛况空前!三是,1945年8月,抗战胜利,普天同庆,人民自发举行盛大庆祝活动。著名花鼓灯老艺人田振起、陈敬芝、宋廷香等率花鼓灯班社汇人欢乐的人海之中,连演三天三夜。
频频举办花鼓灯艺术活动,为凤台的花鼓灯艺人不断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。他们切磋技艺,取长补短,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,对凤台流派花鼓灯艺术风格的形成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上世纪30年代末,凤台的花鼓灯艺人将候场小戏以民间弦乐伴奏,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表现领域。其中,陈敬芝先生创作并演出的《游春》,曲调动听,舞姿优美,深受人民喜爱。观众以陈敬芝先生艺名“一条线”,据此将花鼓灯的候场小戏称为“一条线”调,将花鼓灯班社称为“弦子灯”,“一条线”调后来派生出凤台特有剧种“四句推子”,“弦子灯”成为凤台花鼓灯流派的重要风格。
新中国成立后,花鼓灯艺人由“光蛋猴”变成了民间艺术家,旧时只在街头庙会耍弄的花鼓灯,就此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,被誉为“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”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兴,中央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即派员专程冒雪来到凤台,了解花鼓灯艺术和花鼓灯艺人的状况,广大花鼓灯艺人备受鼓舞和振奋。
1951年,凤台县组建了以表演花鼓灯剧目为主的大众剧团。1953年,在第一届华东地区,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期间,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将凤台县表演的传统花鼓灯剧目《小场》《大场》摄制成舞台艺术影片。花鼓灯艺术开始走出淮河流域,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。老艺人田振起以其精湛的表演荣获个人一等奖,安徽仅田振起一人获此殊荣,周扬同志称他是“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”。带着未曾有过的喜悦,艺术家们在土改和治淮工地上创作出一大批花鼓灯节目,以歌颂崭新的生活,只可惜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花鼓灯艺术受到空前的摧残,步人低潮。
相关阅读
-
生活随笔:回忆,过去的甜味儿
北方人嗜酸,南方人爱甜,肉羹里都放糖。汪曾祺老先生说:“苏州菜只是淡,真正甜的是无锡,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,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,没法吃!”饭菜里都放糖,虽然味
-
旧故事:父辈们
台湾的十六弟书仁,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,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。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,长得一表人才,特别像二奶奶。机场出口,我一眼就认出来了。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
-
小说故事: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
官里传出消息,皇上纳妃,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,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。 李知府很激动,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。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。 应征者络绎不绝,经层层筛选,入
-
生活随笔:心地善良,心怀悲悯,一生定能行好运
清晨的校园里,清风习习,鸟鸣啾啾。 一如往常,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,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“五禽戏”,拉伸后,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。刚趴下来没做几个,突感有东西掉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