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散文:一个民族的尊严(18)
大河灯魂
潘金德灯班子里的“鼓架子”童学孔,与宋廷香有朋友之谊,他想从中搭个桥,缓和一下潘金德与宋廷香之间的矛盾。西瓜收获季节,童学孔就让人带了个信让宋廷香到家吃瓜。在童家,宋廷香与先到一步的潘金德会了面。宋廷香虽没上过学,由于经常出门玩灯,客套话也学了一些,进门后便拱手言道:“久仰,久仰!潘金德的大名如雷贯耳,上次灯场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潘金德躺在床上,看着这位瞎了一只眼的青年人,没有说什么话,只是点了一下头,算是打过招呼。宋廷香看在眼里,心中有气,由于碍着童学孔的面子,不好发作。童学孔搬来了大西瓜,切开后,忙招呼他俩吃瓜。童学孔讲了几句客气话后,建议互相唱几首花鼓歌,切磋一下技艺。潘金德随口唱了几首《送郎》,推让之后,童学孔接着唱,宋廷香也接着唱。潘金德提议唱《对花名》,宋廷香、童学孔欣然同意。潘金德唱道:“什么弯弯挂天边?什么弯弯水上颠?什么弯弯长街卖?什么弯弯娘面前?”宋廷香不假思索地答道:“月儿弯弯挂天边,船儿弯弯水上颠,镰刀弯弯长街卖,梳子弯弯娘面前。”三人一边吃瓜,一边对歌,情绪上比见面时缓和多了。一会儿,宋廷香提议唱《古人名》,潘金德满口应承。宋廷香唱道:“什么人绣花在闺房?什么人在家苦读文章?什么人风流人人爱?什么人跳舞爱坏郎?什么人打鼓声震三江?”因为这些《古人名》歌(包括《四黑四白》《四哭四孝》《四老四少》等)都是宋廷香“抵灯”失败后,请岳亚坤、岳希平他们编写,词意是固定的,不熟悉前后段的内容是无法对上的。潘金德思索了一会儿,脸涨得通红答不上来。童学孔再想转个弯子,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,屋子里的气氛一时又变得紧张起来。潘金德大声言道:“宋廷香,你把你那边的‘红角搬齐,明天我们在尚塘集上见。”宋廷香也早窝着一口气在心里,便满口答应下来:“好,明天抵灯!”尚塘集东北角的孙家楼,有个“灯迷”孙老八,他是本集大户樊浩云的姐夫。两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——喜欢看灯。潘金德那班玩友属孙老八请的灯,宋廷香等艺人则投奔樊浩云。两班灯在集北头空地上相距不超过50米处扎上了场子,对着面玩起灯来。只见灯友们穿红着绿,“大场”接“小场”,“小场”接“后场”。场子里岔伞高举,唱一阵,舞一阵,锣鼓喧天,彩旗招展。双方灯场子周围挤满了观众,鼓掌声、喝彩声与集上卖吃的、卖玩的吆喝声汇集一起,热闹非凡。当天晚上开锣,一直演到第二天天光大亮,双方才各自收场歇息。
早饭后,潘金德那班灯就抢先开了场子。先是“闲锣鼓”一阵猛敲,花鼓灯“大花场”以后,上来了凤台西部地区最有名气的“鼓架子”左俊竹(别名“左眼皮”)。他武功特别好,身子躺在条桌上,一张大桌子被他用双脚盘得上下翻飞,滴溜溜地乱转。《盘桌子》过后,只见有人把芦席卷成筒子,放在条桌上。左俊竹抬手示意,场子里锣鼓声大作,几个“鼓架子”一齐吹响了口哨,高亢的口哨声震耳膜。左俊竹站立场子一角,运足气力,接连翻了一串“空心跟头”。在距离条桌不远的地方,一个“鲤鱼跳龙门”猛地从芦席筒中蹿了过去。这时,围观的群众连声喝彩,把对面灯场子附近的观众吸引过来一半。
相关阅读
-
生活随笔:回忆,过去的甜味儿
北方人嗜酸,南方人爱甜,肉羹里都放糖。汪曾祺老先生说:“苏州菜只是淡,真正甜的是无锡,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,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,没法吃!”饭菜里都放糖,虽然味
-
旧故事:父辈们
台湾的十六弟书仁,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,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。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,长得一表人才,特别像二奶奶。机场出口,我一眼就认出来了。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
-
小说故事: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
官里传出消息,皇上纳妃,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,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。 李知府很激动,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。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。 应征者络绎不绝,经层层筛选,入
-
生活随笔:心地善良,心怀悲悯,一生定能行好运
清晨的校园里,清风习习,鸟鸣啾啾。 一如往常,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,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“五禽戏”,拉伸后,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。刚趴下来没做几个,突感有东西掉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