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散文:一个民族的尊严(24)
大河灯魂
当时在淮河中游,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两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,有的达三四个之多,形成了“万众齐舞花鼓灯”的空前盛况。可以说,花鼓灯艺术较完整地保存了淮河流域人民生活、劳动、情趣、性格、民俗、风情的记忆,记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,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、审美情趣、民风民俗的变化等。这种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的文化,更接近人性本真,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。现有的资料证明,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,大致形成于宋、元,发展于清代。根据《中国戏曲志》所载:在花鼓灯后场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调花鼓戏,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。这时期,正是清朝的“康乾盛世”之后,封建社会制度即将崩溃的前夕。一部分歌舞艺术,为了便于表现这种复杂的生活内容,开始逐渐向戏曲转化发展。
清末的抗清斗争异常激烈,沿淮一带的民间的“帮会”,如白莲教、红枪会、大刀会等抗清的地下组织,常常利用民间歌舞作为掩护,进行抗清斗争。花鼓灯演员的服饰,就留有当年义军的痕迹,如“鼓架子”的头巾与义军头巾极其相似。封建统治阶级害怕人民“聚众造反”,为了压制反抗思潮,巩固封建统治,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,特别是对妇女的桎梏,使妇女无法参加艺术和文娱活动,所以,戏曲中出现了女角色由男演员反串的状况。
五四运动以后,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,花鼓灯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。一是,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花鼓灯民间艺人,如怀远的傅金云、石万美,凤台的田振起、丰占文,颍上的唐子清、黄华山,凤阳的陈广仁等。怀远的“鼓架子”傅金云(艺名“小金子”)、“兰花”石万美(艺名“大银子”),曾一度被饮誉为花鼓灯的“金鼓银锣”。二是,出现了花鼓灯艺人较为集中的“灯窝子”,其中以凤台和怀远较为集中。
花鼓灯的区域性,对花鼓灯流派的形成至关重要。由于花鼓灯吸收了各地民间歌舞的精华,不断丰富,不断完善,加之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,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,進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新的品种,如:凤台陈敬芝的《游场》,吸收了安徽琴书(俗称扬琴)的音乐;怀远杨在先的《王婆骂鸡》,则吸收了淮北花鼓戏的唱腔。
30年代以后至抗日战争期间,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生活极其困苦。花鼓灯艺人为了糊口,农忙务农,农闲则自发组合灯班,在沿淮一带农村乡镇奔波演出,形成了半职业性花鼓灯班子,花鼓灯艺术活动达到一定的高潮,大批优秀的花鼓灯艺人,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。
王考千,艺名“一阵雾”,1931年12月18日生于凤台县高皇区(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王嘴村),小时家贫,仅读四年私塾后辍学,帮本村王希照家放牛。他的家乡泥河之滨是花鼓灯歌舞盛行地区,艺人辈出,世代相传。在放牛时,他常和小伙伴们模仿大人的架势扭花鼓灯。王考千小时聪颖好学,听到的歌、看过的舞一学便会。由于他坚持勤学苦练,十二岁就能下场子和大人们一起玩灯了。经常在一起的玩友有:赵登昌、陈广美(别名“盖三县”)、武佩选(艺名“气死猴”)、王建坤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王考千曾多次参加凤台县、阜阳地区和全省的文艺会演。1953年,他赴上海,在华东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演出,载誉而归。
相关阅读
-
生活随笔:回忆,过去的甜味儿
北方人嗜酸,南方人爱甜,肉羹里都放糖。汪曾祺老先生说:“苏州菜只是淡,真正甜的是无锡,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,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,没法吃!”饭菜里都放糖,虽然味
-
旧故事:父辈们
台湾的十六弟书仁,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,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。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,长得一表人才,特别像二奶奶。机场出口,我一眼就认出来了。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
-
小说故事: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
官里传出消息,皇上纳妃,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,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。 李知府很激动,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。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。 应征者络绎不绝,经层层筛选,入
-
生活随笔:心地善良,心怀悲悯,一生定能行好运
清晨的校园里,清风习习,鸟鸣啾啾。 一如往常,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,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“五禽戏”,拉伸后,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。刚趴下来没做几个,突感有东西掉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