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散文:一个民族的尊严(19)
大河灯魂
宋廷香这班灯看势不好,连忙调换节目,临时请田振起上场。田振起这天刚到尚塘,他是凤台中部地区群众公认的最优秀的“兰花”之一,歌舞俱佳。田振起穿好服装,脚上“挂垫子”,走起“风摆柳”,腰扭“三道弯”步法轻捷洒脱,与宋廷香合作表演了拿手节目《小场》。只见他二人一招一式,一来一往,互相挑逗,情趣盎然。宋廷香的表演幽默风趣,与田振起轻盈优美的舞姿既矛盾又统一,观众赞不绝口。在两班灯互不相让激烈竞技的同时,双方灯班的支持人也在“幕后”紧张地活动着。孙老八的“军师”是教书先生李吴赣,按照他的意见,孙老八派了两个人,骑马奔怀远请艺人来“助战”。尚塘集头面人物宋维贞,联保主任王歪子支持樊浩云,派人分头去顾桥、岳张集、桂集、颍上龚集等地请玩友。樊浩云这边陆续搬来的有:“鼓架子”——盛文武、高存新、岳三翘、陈良,“兰花”——周开国、丰占文、詹乐亭、张希伯、张希兰、水上漂、小铜锣、凤头、刘大嘴,及一些颍上县花鼓灯艺人。孙老八那边陆续搬来的艺人有:崔宏宾(别名“小欢子”)、鬼火、邵克俊、童学孔、二老标及怀远县的艺人,共有100多位。
双方请来的玩灯艺人多数自成班子,都带有锣鼓及服装道具。接着就一个灯班和一个灯班登台比试,这班灯节目演完下去休息吃饭,另换一个灯班上来表演。这几班灯白天演,那几班灯晚上演,反正歇人不歇台,轮番上场。这样又是整整一天一夜,未分上下。得胜鼓孙老八的妻子见双方“擂台”越擂越高,花费开支越来越大,心里十分焦急,连忙赶到娘家找到弟弟樊浩云,意在言和。心想,看在親戚份儿上,拉个场就算了。哪知樊浩云一口回绝,不同意“休战”。他姐生气而归,与丈夫及李吴赣等人计议后,决心与弟弟那边继续较量,见一个高低。
“抵灯”的第三天,两边的灯班子各自都集中了200多位玩友。为四处邀请艺人日夜兼程来回奔波,孙老八那边接连累死了两匹好马。樊浩云这边也因吃喝、住宿、开销数额惊人,债台高筑。
从第四天起,两边玩灯的都累得不得了,看灯的也熬得坚持不住了,有人在灯场周围随地一躺就睡着了。宋廷香看到这情况,觉得两边艺人实力相当,技艺上各有千秋,就是再“抵”上三天三夜,恐怕也难分出个高低上下。他与丰占文等人计议一下,把自己这边的人员做了一次分工。留下田振起等这十几班灯,轮流“下场子”演出。另外一部分艺人包上了头、穿好服装,顶上“两节杠”“三节杠”,打着锣鼓,高举岔伞、彩旗,吹着口哨,列队从对方灯场前面经过,并派人四处张扬:“樊浩云这边又来新班子了,请的有凤台的‘红角草上飞、白菊花、假貂蝉。”潘金德那边灯场四周的观众,蜂拥至宋廷香这边灯场。潘金德看自己灯场上观众寥寥无几,只好罢场收灯。
相关阅读
-
生活随笔:回忆,过去的甜味儿
北方人嗜酸,南方人爱甜,肉羹里都放糖。汪曾祺老先生说:“苏州菜只是淡,真正甜的是无锡,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,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,没法吃!”饭菜里都放糖,虽然味
-
旧故事:父辈们
台湾的十六弟书仁,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,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。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,长得一表人才,特别像二奶奶。机场出口,我一眼就认出来了。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
-
小说故事: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
官里传出消息,皇上纳妃,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,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。 李知府很激动,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。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。 应征者络绎不绝,经层层筛选,入
-
生活随笔:心地善良,心怀悲悯,一生定能行好运
清晨的校园里,清风习习,鸟鸣啾啾。 一如往常,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,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“五禽戏”,拉伸后,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。刚趴下来没做几个,突感有东西掉


